责任编辑: powerloafing.com
今年9月26日,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在伦敦推出大型秋季特展“八方丝路:万里共风华”(Silk Roads)。
提到丝绸之路,国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骆驼、沙漠等等名词,但其实这些只是历史长河中“silk road”概念的一部分。而“八方丝路:万里共风华”特展选取的是公元500-1000年左右这个时段,并涵盖欧亚非大陆,在这个巨大的地理框架中通过精心选择的300余件文物展示并探讨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这样一个宏大的丝绸之路展览不仅对大英博物馆来说是第一次,放眼国际上的其他机构也鲜有先例。
此次特展的三位策展人均为大英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她们分别负责展览所涵盖的不同领域:苏•布鲁宁(Sue Brunning,策展人,欧洲中世纪早期与萨顿胡Sutton Hoo船棺葬馆藏负责人)、陆於平(Luk Yu-ping,巴塞尔•格雷策展人,中国绘画、版画和中亚馆藏负责人)、伊丽莎白•R•奥康奈尔(Elisabeth R. O'Connell,《拜占庭世界》策展人)。
展览开幕之前,我与作为策展人之一的陆於平开启了对话。对于此次特展的背景,陆於平介绍,大英博物馆从2019年就萌生了举办丝绸之路相关展览的想法,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宏大主题把不同的藏品、策展人的专业知识联结起来。
陆於平介绍:“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我们参考了过去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之后,发现了一个趋势,就是对其定义的扩大————19世纪的时候,丝绸之路的概念被认为是一个陆地上的联接,后来又加上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它物品流动的一些研究、关于宗教的传播等等,它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大;所以这个展览也是参考了这方面的研究,不单是东西方贸易的联接,而是希望展示一个更大的网络。”
而选择公元500-1000年这个时段,是因为“这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繁盛的时期,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高峰期,中国观众应该很熟悉这段时期,因为它包含了唐朝这个文化多元的时期,对外的接触非常频繁密集”,陆於平表示。
陆於平解释,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时段可以看到很多的联接,涵盖了整个欧亚非大陆,包括陆上和海上的连接,以及几大主要宗教的传播,欧亚非两端都可以包含在这个网络里面。“到了大约公元1000年的时候,这些网络延申到了美洲大陆,维京人抵达了北美洲的纽芬兰,所以我们把展览的结束点放在大概公元1000年”,她说。
陆於平还表示,这次的丝绸之路展览跟以前的展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跨部门的合作。
据介绍,此次丝绸之路特展不仅是已有的藏品的集中展现,也包含新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科学分析的部分。陆於平本人就跟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开合作项目,把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敦煌藏经洞的几件织物通过科学分析,用传统工艺尽可能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其中一件呈现在这次展出中。
“我的同事分析了大英博物馆著名的英国萨顿胡船棺出土的首饰,上面有石榴石的工艺,通过科学分析、与巴黎一家实验室合作,发现它的来源是印度、斯里兰卡和中欧。这一新发现也在展览中公布与众。”
协调一个拥有来自世界29个机构的300余件展品的展览,如此复杂的大项目,想必非常不容易。陆於平坦言,三位策展人跟这么多机构、不同部门的同事以及各界学者参与同一个项目,是最复杂的地方,却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因为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专业知识联接起来,通过这个展览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增进了原本的合作关系。”
那么,在全球化大趋势的今天,为什么丝绸之路的概念仍然重要?
陆於平分析,丝绸之路这个主题本来就非常有吸引力,英国观众对此十分感兴趣,才有办这样一个展览的可能性;同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其实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的矛盾和分裂,而到在公元500-1000年这个时段,欧亚非大陆已经有了很密切的联接,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议题。
丝绸之路对中国观众来说非常有名,一带一路倡议更使围绕这个概念的热度愈加升级,但针对这个主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争议也许在所难免。
就此,陆於平表示:“我觉得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从最初出现到后来的普及,它是一个相当有弹性的概念;在这个展览里面我们把中国的部分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介绍了唐代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展示了唐朝跟西亚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联接,展示唐朝沉船文物,还有敦煌藏经洞的珍贵文物等等,展示了唐朝的对外影响力;所以我不觉得这样的一个呈现模式跟现在在中国人们所熟悉的丝绸之路概念有太大的冲突,只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欧亚非大陆的网络中”。
她希望观众可以亲自来看展,然后自己下结论,而不是因为看到别人说了什么而太早下定论,因为“我们展示的是丝绸之路向外延申的一个概念。陆於平分析,唐朝的对外联接不单只是往西边,也包括北方的草原、南方沿海邻国,还有东边的邻国,所以我们希望展示更全面的唐代的对外联接,这是展览涵盖日本、韩国内容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的空间,帮助观众了解身处的位置—丝绸之路的内容其实非常复杂,观众很可能在展览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地点、文化、名称等等。我们在构思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在想如何去帮助观众去了解这个地理环境,因此我们把欧亚非的版图放进这个展览空间中,观众可以从欧亚非大陆的一端走到另外一端,是一个地理的范围;通过这个空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身处的地理位置大概在哪里。中国的藏品是首当其冲、一进来就能看到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自己来看展,然后自己下定论。”
陆於平进一步解释,公元500-1000年的唐朝是丝绸之路的高峰期,而且“我们也没有说这是唯一一个丝绸之路可以呈现的展览,我们只是拿很长的历史的其中一段来做一个呈现,这也是考虑到我们现有的馆藏、专业知识—比如很重要的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是8-10世纪;我们在展览的开端介绍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这只是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段,也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我觉得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多元的、有弹性的,它的核心也应该是更包容的,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她强调。
陆於平希望通过这个宏大的丝绸之路展览,让观众看到原来公元500-1000年的时候欧亚非大陆已经有这么频繁密集的联接,因为在英国很多人对丝绸之路的印象可能就是停留在这个时段之后的马可波罗、中国的元朝时期。“我也希望观众可以看到当时唐朝的对外联接和影响力,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据了解,特展中有相当多的展品是第一次在英国展出,这也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租借展品。同时,有部分文物可能很长时间没有在任何博物馆展出过。
作为大英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女史箴图相关展览的负责人,陆於平这些年来观察到中英两国观众的看展热潮,越来越多的观众对中国藏品感兴趣。她希望日后跟国内的机构、专家加强交流,在将来有机会通过各种模式展开合作。
我问陆於平对中国观众有什么特别的分享。她不假思索:“欢迎大家来看展,也希望大家对不熟悉的文化抱有好奇心,享受这个旅程,因为展览带来了很多不同国家的文物放在一起,可以看到中国当时的对外联接以及影响力”。
文章编辑: powerloafing.com